【新竹新埔】時光記憶~新埔褒忠義民廟&上枋寮劉宅(雙堂屋)&劉氏家廟

義民之舉,
祀奉之處!


離開了巨埔社區,
繼續往下個景點前進!

我們到了褒忠亭,
就是新埔義民廟!

蟠龍石雖然有裂縫,
但尺寸很大,保存也挺良好!

還有很新穎的石燈!

乾隆時林爽文反叛亂稱王,新埔的客家義勇軍協助清廷平定叛亂,
當時戰死的人大都埋葬於枋寮、新埔一帶,
地方仕紳倡議建義民廟。

義民廟歷經兩百多年,成為客家、
新埔及鄰近地區最為重要的信仰中心。

可能因為整修,
就連香爐都金碧輝煌...

但我其實更熱愛傳統那種黑的發亮的香爐...

新埔枋寮義民廟從道光十五年(1835)起即每年舉行祭祀,
其祭祀圈也隨之擴大,從四大聯庄、十三聯庄、十四聯庄,
至民國六十四年增加桃園縣觀音鄉 而成為十五聯庄,
包括六家、下山、九芎林、大隘、枋寮、新埔、五分埔、
石崗、關西、大茅埔、湖口、楊梅、新屋、觀音、溪南等區。
 

義民廟的祭祀活動, 由十五大聯庄分十五年輪流舉辦,
於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經政府明定為義民節),
由於各聯庄每十五年才舉辦一次,故莫不全力辦好普度活動,
當天庄民除 比賽神豬、神羊與祭祀之外,並大設宴席或流水席來招待賓客。

而神豬、神羊得等者更是無上的榮耀,親友會打金牌相贈,
而主人則在會後分豬肉給親朋好友,以分享其光榮與神明的庇佑,
形成桃竹一帶客家人的特殊禮俗。

義民廟佔地廣闊,除了廟宇本體及前方廣大的廟坪之外,
廟後有義民塚及副塚及周圍的廣大庭園,而成為本縣重要的遊戲勝地。

古蹟本體為土牆,基礎為石板,屋頂木造,古蹟全天開放。
有來新埔,不妨來探訪一下居民的信仰中心吧!

褒忠義民廟
新竹縣新埔鎮下寮里43號


四壁清風,
泥牆紅磚,是歲月的故事!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氏祖先瑞閣公之妻詹氏,
攜延轉、延臼、延楹等三子,由廣東省饒平縣渡海來臺,
暫居於竹塹鹽水港一帶。長子延轉(字學悟)於枋寮墾拓開基立業,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袒堂,
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泥磚築牆、茅草鋪頂。
至同治元年(1862年)毀於地方變亂事件,次年重修時改為瓦頂。

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劉宅進行整修,由劉氏後嗣亦為著名匠師的劉福清主持,
加建左右三槓橫屋,共費時十年,成為「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
共計九十九間室,建築基地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規模宏大,顯示劉氏家族人丁之旺盛。

劉宅門廳上書寫「鐵漢家聲」堂號、正廳則為「藜照堂」,
前者指宋朝劉安世及明朝劉公繹二人為人耿直,不畏強權,
後人尊稱鐵漢;後者指的是劉向「祿閣校書,藜燄照十行之簡」的典故。
兩者均有勉勵後代子孫多讀書、守法公正之意。

民 國七十二年為紀念被劉氏後裔奉為開基祖的劉瑞閣,
子孫出資興建一座規模宏大、景觀壯麗的家族墓園,
命名為「瑞閣圃」。劉氏祖訓規定遷居他鄉立業者不得另立 祖牌奉祀,
劉姓家族遂以此祖堂為凝聚全家族精神之所在地
,並訂每年農曆正月四日為春祭、八月二日為秋祭列祖列宗之日,
是時千人共同祭祖之盛況,可謂本縣客 家親族倫理文化之代表。

新埔上枋寮劉宅坐東北朝西南,原是一座二堂六橫的合院式宅第,
近年因為右外橫屋改建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而使平面呈二堂五橫形式。

堂屋面寬達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開間為門廳,是祠堂的總門面,
外側兩開間為通道式的過廊。進入門廳後為中央的天井,
兩側加迥廊,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間,提高了正堂的儀典性,
也讓公私空間有明確的分際。

劉宅的特色在於其同時兼具有三合院與四合院式的配置精神~

整體建築保持屋頂旁低中高,層層升起之形制,
充分表現建築空間的尊卑倫理,中央的四合院強化了祠 堂空間的重要性,
也同時滿足了私密性與防禦性的需求,這種子孫圍繞著宗祠居住的建築環境,
無形中讓客家人的家族觀念不斷地強化與傳承,這也是客家建築的特 色之一。

在建築構造上,劉宅只有入口門廳屋頂使用起翹昂揚的燕尾脊(翹鵝),
其餘都採渾厚的圓頭馬背 (棟頭),兩種屋頂構戚明顯的對比。

牆體則採用就地取材的鵝卵石、斗砌或平砌紅磚及白灰粉刷的構造技巧。
廳堂的山牆使用「穿瓦衫」,以瓦片保護牆內的泥 磚。

劉宅的窗子以磚砌的直櫺式為主,廳堂出現竹節式窗櫺與泥塑的錢紋圓窗,
左右側門則為半圓拱形的彎光門。另外牆面還以書卷形的彩繪裝飾,
上書「禮門」、 「義路」、「竹報」、「平安」,充分顯現教化與祈福的願望。

廳堂中央供奉祖先牌位,最早的神龕相傳為乾隆二十年(1755年),
劉瑞閣之妻詹氏攜子渡海來台時所置,至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時才改置較大的神龕,
廳堂內懸掛「克繩祖武」匾額,教育子孫不忘祖訓。

而堂屋兩側的橫屋則為生活的基本空間,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的大禾埕,
是劉家人生活的重心,舉凡與族群生 活、節慶、產業等等活動均在此進行。

綜觀劉宅之建築佈局、結構、材料與裝飾,
體現台灣傳統歷史人文與親族倫理文化,
並呈現古建築藝術傳承之美,值得我們仔細觀賞。

上枋寮劉宅,
經過大興土木整修後,
整體變的新穎,工人參觀美感增加不少!

但我還是歡古蹟那樣的懷舊感,
上枋寮似乎太過新穎了點...

相較之下,
以往樸實的木窗石柱,
會更加懷古呀!

上枋寮劉宅(雙堂屋)
新竹縣新埔鎮上枋寮8號


探訪完上枋寮劉宅,
我們又到了和平街的劉氏家廟.

兩者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剛好同姓!
不過可惜天已暗,拍出來的效果很差><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
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嘓」,為原住民語,意為「新的草原」。

清乾隆年間始有粵籍人 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
在墾拓族群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主,
因新埔地理位置優良,加上水足土沃,
而逐漸成為農產品集散地,發展成熱鬧的 市街。

祠堂是一座單進三開間的建築,正身部分為五開間,
作為祭祀及辦公使用,中央具有廳堂功能。兩側橫屋各為三開間,
中央具有廳堂功能,又可稱為南北廳,左右次間部分則作為起居空間使用。

天色已暗,且不能進去,
只能看到外觀,不難想見當時的豪氣.

古蹟,總讓人特別著迷呀! 

劉氏家廟
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230號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